陕北民歌苍凉厚重、高亢激昂,只有黄土黄河“母亲”才能孕育出这种震撼人心的音乐。
——王向荣

歌种简介

信天游——亦称“顺天游”、“小曲子”。中国民歌中“山歌”的一种。流行于陕西北部、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。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,上句常用比兴的手法,下句点出主题。章节虽短,但既可以用多段反复来叙述故事,又可以独立成篇以直接抒情。曲式用上下句,上句曲调经常分成两个短句,一扬一抑;下句多用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手法,以加强乐思。下句有的也使用新的音调,使与上句形成对比。信天游的大多数曲调起伏较大,音调高亢、舒展、宽广。
  由于陕北与山西西北、内蒙西部相邻,人们在生产方式、生活习俗、方言语音等方面有广泛的交流,所以信天游和下面将要介绍的“山曲”和“爬山调”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。

山曲——亦称“小曲子”。中国民歌中“山歌”的一种。流传于陕北北部和山西西北地区。在旧社会,该地区土地贫瘠,生活艰难,当地群众常靠“走西口”以养家糊口。这一特定的生活成了山曲中最突出、最普遍的主题,为山曲音乐染上了一层激愤而又哀伤凄楚的感情。歌词一般为两句体。曲调上,一种是宽音域、多跳进,感情奔放高亢,这是山曲的主要特点。另一种是窄音域、少跳进,比较平稳,感情含蓄,善于表达叙述性内容。

爬山调——中国民歌中“山歌”的一种。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。与山西西北部接壤地带的爬山调,亦称山曲。歌词为两句体。每句又在七言中加入迭字或衬词,因而变为八言、九言或十言,增加了节奏的跌宕和地方特征。曲调非常简朴、洗练,两句相互间以重复为主,下句常仅改变上句的结音而与上句构成呼应式。

陕北小调——小调,亦称“小曲”、“时调”、“码头调”等,是中国民歌中分布最广、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。陕北小调,既有其它地区同样流行的曲目和一般形式,更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。其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从重大政治、社会事件,到日常风俗、爱情,均有反映。歌词因唱本传播而趋于稳定,格式富于变化,一般为较工整的七言四句,常有各种衬词、衬句穿插其间。多段体则常以四季、五更、十二月、花名等形式连缀。以独唱为主,也有对唱和齐唱。其曲调大部来自民间曲牌,亦有出自山歌的。

榆林小曲——亦称“耍丝弦”、“耍乐器”、“榆林清唱曲”,流行在陕北榆林城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。其产生,据考证是在明末清初,由于江浙湖广籍官员到榆林做官,常以随带的原籍歌伎耍丝弦弹唱小曲消遣。日久,逐渐在榆林城内传唱开来,流传至今。其曲目,大多是我国明清俗曲的遗存,具有鲜明的江南风格,目前已极为稀有,一部分也吸收、融合了陕北本土音乐。其歌词,以反映男女爱情和市民生活居多,歌词结构工整,词藻华丽典雅。其演唱形式,旧时纯为男性,以假声摹拟女声演唱女角唱段,并以独唱或自弹自唱而世代因袭。现已打破旧制,出现女性演唱者。其曲调多平稳级进,总体风格具有优美抒情、纤巧细腻、委婉缠绵的艺术特色。

二人台——一种流传在山西北部、内蒙古西部、陕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的民间小戏。也可包括其前身民歌小调和不扮装的坐腔演唱。其坐腔演唱亦称“打坐腔”。与其它形成更早、格律严谨的大戏相比,二人台带有更为朴素的乡村特色和区域风貌,更贴近日常生活。初期只有两人上台演出,并可根据剧情变换角色,所以叫“二人台”、“抹帽戏”。其音乐,保持了民间小调的形态特征、旋律优美,起伏跌宕,音城宽广,善用装饰音和滑音。虚字衬词运用丰富、自如、巧妙,唱词质朴、生动、活泼。演唱时发挥性强,有一定的即兴创作特点。

社火小调——陕北把“闹秧歌”又称为“闹社火”,社火小调就是闹秧歌活动时演唱的小调。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重要形式之一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。陕北秧歌,按照传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“沿庙秧歌”、“彩门秧歌”、“排门子秧歌”、“大场子秧歌”、“九曲秧歌”等。还包括与秧歌舞同时举行的跑早船、耍狮子、踩高跷等各种广场歌舞,成为陕北民间歌舞活动的总称。社火小调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一段,分节歌式,词意简练,通达流畅。一段唱词一般不换韵。其音乐风格,以节奏活泼,句式多样、旋律明快、情绪欢悦为主,适宜各种场合表演的需要。其演唱形式基本都是伞头领唱,一领众和。水船调等则以独唱、对唱的形式出现。

酒曲——中国民歌中“风俗歌”的一种,为喜庆宴饮时所唱。在陕北,每遇嫁娶、祝寿、老人过世的宴席,甚至在日常的聚会酒席,都有唱酒曲的习惯。在酒席进行的各个程序中,都有相应的酒曲唱和,以营造气氛,展示娱乐和社交手段。酒曲的曲调不多,多为一曲沿用。只是按词行腔,稍有变化而已。一般长段子酒曲,多运用混合拍子,节奏较自由,显得诙谐风趣。也常有用其它小调和歌种的曲调,即兴填词,在酒席上演唱。酒曲中的“猜拳调”,是饮酒时行令猜拳所唱,亦称"唱拳调"。猜拳调有专门的词曲,也有套用流行小调,于词尾加上猜拳调,可唱可喊。其结构简单,篇幅短小,形式比较灵活。

神官调——神官即巫,在陕北民间又有“神汉”,“神婆”的俗称。其作法事时,主要用大段唱诵表达,即神官调。神官,是我国汉民族古代就已产生,并长期延续的原始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。神官调,承载了大量的民间风俗和原始观念,既是民间音乐的一部分,也是与其它民间音乐相互影响的产物。其曲调,结构简单,旋律多级进,基本接近陕北自然语音形态,诵唱性强。但在有的曲调中,乐句结尾或乐句与乐句之间,突然出现五度、六度、八度的大跳,尤其是一些变化音的运用,起到了渲染气氛的戏剧性效果。

蒙汉调——亦称“漫瀚调”、“蛮汉调”,现通行的叫法为漫瀚调(漫瀚为蒙古语译音,意为沙丘、沙梁)。本专辑使用“蒙汉调”一词,是沿袭陕北民间对该歌种的习惯叫法,以特指在陕北流传的,从原产地学来并有所变异的漫瀚调歌曲。其曲调大多来源于蒙古族鄂尔多斯短调民歌,亦有部分吸收汉族民歌的音调。歌词以汉语为主,有些也少量掺杂蒙古语。是蒙,汉音乐文化相互影响、长期交融的产物。大体可分为两类。山歌类型,是蒙古族短调民歌与爬山调。山曲的融合,上下句结构,短小精炼,跌宕起伏而舒展自如。小调类型,四句体结构,正规方整,婉转优美。

歌词及歌曲简介

01.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(陕北船夫调)

  这首歌又名《黄河船夫曲》,为陕北老船工李思命在民间词曲的基础上编创而成。
  李思命(1891--1963),陕北佳县荷叶坪村人,世代为黄河船工。他不但长期从事黄河水运,还有一副好嗓子,能自编自唱,是闻名遐迩的民歌手。1920 年,在村里的春节闹秧歌中,他扮演老艄公,与同伴张士铭演出《扳水船》。他在民间"水船调"的基础上,编创了这首《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》。原曲共两段,沿用《扳水船》老艄公与陈妙常对唱的形式,头段为老艄公设问(即本专辑王向荣所唱部分),二段为陈姑娘作答。此曲出现即大受欢迎,并很快在陕北和黄河两岸流传。1942年,经延安鲁艺音乐家记录整理,发表在《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》。解放后,更多次入选陕北和全国民歌专集,传至国内外。近一二十年来,被十多部影视片用作主题歌或插曲。
  这首歌,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旋律,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,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。王向荣从陕北绥德的著名歌手李治文处学来此曲,以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新的理解,继续传唱,到处都受到热烈欢迎,已是每场必唱的最基本节目。

你晓得(呀)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湾(哎),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只船(哎),

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(哎),几十几个艄公(哟呵)把船(那个)扳。

几十几个艄公把船扳。(哎嘿哎嘿哟 哎嘿哎嘿哟)

02.脚夫调(信天游)

  脚夫,是过去陕北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特殊职业,与南方的马帮类似,赶着牲口受人雇佣,从事长途贩运。由于常年走村串户、异地往返交流,脚夫在民歌的编创和流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这首脚夫调,又名《拉骆驼》、主要传唱于陕北绥德、米脂一带,它的“双四度”(5-1-2-5)音调框架,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各类民间音乐中最典型的音调。这首歌也因此成为黄土高原音乐风格的一个范例。

(说)四十里(那)长涧(哎)羊羔山,(说)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(呀)畔。

张家畔起身(儿)刘家峁站,(说)峁地里下去我把朋友(呀)看。(说)峁地里下去我把朋友(呀)看。

不唱了(那个)山曲(儿)我不好盛,我唱上了(那个)山曲(儿)我就想亲(呀)人。

(说)唱上了(那个)山曲(儿)我就想亲(呀)人。

03.喝洋烟(信天游)

  洋烟即鸦片,喝洋烟即吞生鸦片膏自杀。旧时陕北曾有过种鸦片的历史,身受多重压迫与禁锢而轻生的妇女,常以喝洋烟为弃世方式。

你(格)妈妈打你(呀)你给哥哥说(呀哎),你为什么(那)要把(那个)洋(那)烟儿喝(呀哎)。

你(格)大大【注1】(那)骂你(那个)你不要哭(呀哎),你该知道你大(那个)脾(那)气倔(呀哎)。

你(那)哥哥(那)训你(那个)你(那)不要气(呀哎),你该知道你哥哥(那)【注2】(那)脾气(哟哎)。

04.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(信天游)

  这首情歌,由于其优美的旋律,上句悠长、下句一唱三叹的风格,成为近二十年来最受欢迎的陕北信天游之一。曾有人将它命名为《古老的信天游》。

羊(那)肚子(儿)手巾(儿哟)三道道蓝,咱见(那)面(那)容易(哎呀这)啦话话(个)难。

一个在(那)山上(哟)一个在(那)沟,咱啦不上(那)话(儿)(哎呀)招一招(的)手。

【注3】得见(那)村村(哟)瞭不见(那)人,我泪(个)蛋蛋抛在(哎哎呀那)沙蒿蒿(的)林。

我泪(个)蛋蛋抛在(哎哎呀那)沙蒿蒿(的)林。

05.赶牲灵(信天游)

  陕北方言称牲口为牲灵。旧时赶牲灵的脚夫与路过乡村的女子产生恋情,并不鲜见。这首歌即反映了女子对脚夫哥的期盼之情。其曲调跳跃但不用信天游常有的大起大落,而是婉转细腻,恰到好处。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受欢迎、广为传唱的陕北民歌经典之一。

走头头的(那个)骡子(儿哟)三盏(儿)盏(儿的那个)灯,

(哎呀)戴上了(那个)铃子(儿哟)哇儿哇儿的(那个)声。

白脖子(儿)的(那个)哈巴(儿哟)朝(呀朝那)南(的)咬,

(哎呀)赶牲灵(那个)人儿(哟)过(呀)来了。

你若是我的哥哥(儿哟)招一招(的那个)手,

(哎呀)你不是我的哥哥(儿哟)走你的(那个)路。

(哎呀)你不是我的哥哥(儿哟)走你的(那个)路。

06.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(山曲)

  走西口,是指过去陕西、山西等地人离开家乡,到长城外的内蒙古寻求生活出路。这首歌表现了他们与亲人久别以后,从口外回家上路时急迫、兴奋的心情。曲调音域宽广,跳跃起伏,感情热烈奔放,是"山曲"的代表作。有专家提出:这首歌应该作为我国民族声乐专业的必修曲目。

大大【注4】(哎嘿那个)小青马马(那)多喂上二升料,三天的(哎嘿那个)路程(亲亲)我两(呀嘛两)天到。
水流流(哎嘿那个)千里(呀那)归(呀那归)大海,
走西口(哎嘿那个)人儿(亲亲)我转(呀嘛转)回来。
大青山(哎嘿那个)高(来亲亲那)乌拉山【注5】(哎)低,马鞭子(哎嘿那个)一甩(亲亲)我回(呀那回)口里。马鞭子(哎嘿那个)一甩(亲亲)我回(呀嘛回)口里。

07.那是一个谁(山曲)

  这首山曲又名"吃梁梁",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为流传的"山曲"代表作。浓郁的方言(对坝坝、屹梁梁、山坡坡、十样样),诙谐的情趣,对应曲调的巧妙运用,活生生勾画出黄土地上青年男女真挚朴实的情爱。

对坝坝【注6】(那个)圪梁梁【注7】上那是一个(呀)谁?那就是我(那)要命的(个)二妹妹。
山坡坡上长着(那个)十(呀那十)样样草,十样样(的那个)看见妹子(你就)九样样好。
我站在这吃梁梁上(那)妹妹(呀)你在(那)沟,看中了(那个)哥哥,妹子你就招一招手。看中了(那个)哥哥,妹子你就招一招手。

08.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(山曲)

  这首山曲最初产生于山西北部的宁武县,后逐渐在整个晋西北和陕北的山曲流行区域传唱。

东山上(那个)点(那)灯西山上(那个)明(啊),
一马马(那个)平(那)川(呀亲那妹子儿)【注8】不见(个)人。
你在你家里得(那)病我在我家里闷,你身上(那个)有了病(呀亲那妹子儿)我心上(个)疼。
想亲亲(那个)想(那)得我直愣愣(的那个)神,称上(那个)梨儿(呀亲那妹子儿)送不上你家的门。
人面前(那个)想(那)你(呀)装出一脸脸笑,人背后(那个)想(那)你(呀亲那妹子儿)泪蛋蛋(个)抛。人背后(那个)想(那)你(呀亲那妹子儿)泪蛋蛋(个)抛。

09.说不下日子你不要走(山曲)

  同样是反映"走西口"生活,但它与《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》所表现的情绪完全相反。《走》是久别后盼望相逢的急切;《说》是临别前的难分难舍。对于留在家里万般艰辛的女人来说,确如歌词所唱的那种生离死别的痛切。

一把把拉住(呀)哥哥你的手,说不下(那)日子(呀)你不要走。
你管你走了丢下一个我,你咋狠心叫妹妹(呀)受 (呀受) 牺惶【注9】
挑起(那)扁担(呀)短下一只桶,卧下(那个)枕头(呀)短下(那)一个人。
凉席(哎那)冷炕我不想坐,思前(呀那)想后我不(呀那不)想活 。

10.三十里明沙二十里川(山曲)

  这句"三十里明沙二十里川",有时根据押韵的需要变为"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",是陕晋蒙地区民歌常见的起兴句,用以形容不畏路途,一心与恋人相会的执着。

三十里(那个)明(那)沙二十里(那个)川,五十里(那个)路上我把(那)妹妹(那)【注10】
搭上(那个)鞍(那鞍)拴住(那个)马,房背后(那个)没人(呀)咱啦上(那)两句话。

11.要死要活跟着你(山曲)

  强烈的思念,真诚的赞叹,以及以命相托的坚贞,再一次凸现出高原人火热的恋情。

天上(啊那个)白鹅(哎呀老命【注11】)喝不上(个)水,啦话话(那个)不啦话(呀个)见一见你。
半碗碗(那个)黑豆(哎呀老命)半碗碗(那个)米,世上的(那)人儿(哎呀老命)谁也不如你。
树叶叶(那个)落在(哎呀老命)树根(哎嘿嘿)地,要死(那个)要活(哎呀老命)跟着妹妹你。要死(那个)要活(哎呀老命)跟着妹妹你。

12.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(爬山调)

  典型的高原环境,绝妙的类比手法﹣﹣行走千里马踪与人心,将"出门人"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加上流畅而起伏跌宕的旋律,使这首爬山调具备了极浓厚的抒情个性。这也是一首近二十年来广为传唱的陕北民歌。

上一道(那个)坡(那)坡(哎呀呀哎)下一道(呀那)梁,见不上(的那个)小妹妹(哎哟哟哎)好恓惶【注12】(喔嗬嘿)。
马(那)走(那个)千(那)里(哎哟哟哎)一(呀那一)道道鬃,人走(那个)千里(哎哟哟哎)一道道心(哎)。
人(那)想(那个)地(那)方(哎哟哟哎)马想(呀那)槽,丢不下(那个)亲亲(哎哟哟哎)往家里(那个)跑(哎)。

13.光棍哭妻(陕北小调)

  《光棍哭妻》是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,用"十二月体"共十二段反复哭诉丧妻后的种种艰辛。各地唱词基本类似,曲调则有所变化,仅陕北各地就有十来种。这里王向荣演唱的是其家乡府谷流传的曲调。

正月(儿)里来(那)锣鼓响,想起我的妻儿(那)好恓惶【注13】
年年月月是同床睡(呀),不晓得妻儿你在(呀嘛在)哪哒里【注14】?(在哪哒里?)
二月(儿)里来(那)刮春(那)风,妻儿丢下(嘛)两条根。
生意买卖(那)停搁定【注15】(呀),对对的儿女(儿女)谁(呀嘛谁)照应?(孩儿的妈妈哟!)
三月(儿)里来(那)是(那)清明,家家户户(那)去上坟。
人家上坟成双对(呀),可怜我光棍(光棍)谁(呀嘛谁那)心疼?(孩儿的妈妈哟!)
光棍头前(那)把路行,对对(那)儿女(那)随后跟。
洒的烧酒(那)地皮湿(呀),烧下(那)纸灰(纸灰)乱(呀嘛乱)风绕。(孩儿的妈妈哟!)
四月(儿)里来(那)四月八,孩儿送在(那)外婆家。
外婆外爷(嘛)同安顿(呀),无娘的孩儿(孩儿)外婆外爷您心疼!(孩儿的妈妈哟!)(孩儿的妈妈哟!)

14.摇三摆(陕北小调)

  "摇三摆",本来是一个绰号,据传说陕北绥德有个姑娘,长得漂亮,走路一摇三摆,人称"摇三摆",并编为歌唱。后来在流传中形成多种曲调,有的逐渐脱离原意,仅作为固定的衬词用于歌中。

大红公鸡(哎得儿哎得儿哟)墙(那)头上卧,虽然你脚(那)大(哎得儿哎嘿哟)时(那)兴的货。
大(那)红公(那)鸡(哎得儿哎得儿哟)毛(那)腿腿(呀),天阴(那)下(那)雨(摇那三的摆)瞧(那)你呢。
二一回(那)瞧(那)你(哎得儿哎得儿哟)你(那)不(那)在,你在(那)地(那)里(那摇那三的摆)剜(那)苦菜。

15.走西口【之一】(陕北小调)

  过去几代人的走西口,饱含着离别的悲情和顽强的生命力,为当地民歌和其它音乐、戏剧留下了一个不断生发的主题。本专辑的《走西口》就有三首,不但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歌种,而且正好涵盖了《走西口》从乡间小调到市井演唱,再到戏剧性表演的发展历程。

哥哥你走西口,小妹妹我实实难留。提起哥哥你走西口,(哎)妹妹我泪花(儿)流。
哥哥你走西口,小妹妹我不放哥哥的手。手拉住(的那个)哥(那)哥的手,(哎)把哥哥送在(那)大门口。
送在哥哥大门口,小妹妹我不放哥哥的手。有两句(的那个)知(那)心的话,(哎)哥哥你记在(那)心里头。
走路哥哥你走上大路,你万不要(那个)走小路。大路上的(那个)人(儿)多,(哎)啦话话解忧愁。
歇息你平地歇,你万不要(那)靠崖头。恐害怕(的那个)崖(那)头倒,(哎)把哥哥压在(那)崖里头。
哥哥你走西口,万不要(那)交朋友。恐害怕(的那个)交下(那)朋友,(哎)把妹妹忘在(那)家里头。
恐害怕(的那个)交下(那)朋友,(哎)把妹妹忘在(那)家里头。

16.走西口【之二】(榆林小曲)

  这首在内容与上一首小调相同,但在曲调和唱法处理上带有明显的榆林小曲的韵味。

哥哥你走西口(啊哈),小妹妹实实难(的)留。
手拉住哥(那)哥的手(呀),把哥哥送在(那)大门(儿)口。
送在哥哥大(那)门(得儿)口,小妹妹不放哥哥的手。
止不住(那个)伤(那)心的泪蛋蛋,一道一道往下地流。
哥哥你走西口(喔啊),小妹妹实实难(的)留。
有两句(那个)知(那)心的话,哥哥(那)记心(儿)头。

17.走西口【之三】(二人台)

  这首《走西口》已经具有人物名称和故事情节,为剧中男主人公太春准备走口外时的几个唱段。唱词中的玉莲即其妻子。

咸丰正(呀)五年(哎),陕西省(呀那)遭下(那)年(的)馑。
有(那)钱的(那有钱的)粮(那)满(的)仓,受苦的人儿一个一个实实可怜。
二姑舅捎来(那)一封信,他说是(那)西口(哎)好收(的)成。
我(那)有心(那我有心)走了口(的)外,又怕(那)玉莲不(呀那不)依从。
妹(哎嘿妹)妹(哎),你不要给哥哥我哭。
你哭得(那个)哥(那)哥我心痒难耐,七上八下,扑忙乱燥,心上不好过。
天遭(那个)荒(那)旱,这五谷禾苗百草(那)也(那)不长。
不走西(那)口,穷人的日子这实实在在没办法过。

18.十里墩(二人台)

  二人台由民歌发展而来,一部分剧目还保留着民歌演唱的特色,没有剧情,没有人物名称,类似于民歌对唱的化妆表演。《十里墩》就属于这一类。《十里墩》本来是一首在我国流传甚广的小调,表现女子为情郎送行,依依不舍,送了一程又一程,从一里墩到十里墩,共十段,故名。王向荣在这里演唱的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曲调。它的特色,在于比唱词篇幅更多的大段衬词,以展示演唱者的功夫和技巧。

妹子(儿)开门来,妹子(儿)你开门来,双手手(那个)给哥哥把门(儿)拉开,(哎哟)哥哥给你提回(那)羊(那)腿腿来。(咕个那啦嗒儿该,一里墩来呀哈倏噜噜噜一呀嘿,一里墩来呀哈格吧吧吧一吧一吧嘣,一里个墩近近近,哟咿哟哟,哎哟哟哟,哟咿哟哟,观明灯呀,观明星呀,希溜溜溜,扑啦啦啦,倏噜噜噜,该咕儿该咕儿,咕噜噜噜,样呀啊样青。)
我(那)想(那个)妹妹见不上你的面,梦(那)也(那个)不梦哥哥你今天晚上来。(哎哟)喜在心上笑在(那)妹妹的脸。(衬词与上段相同)

19.打樱桃(二人台)

  《打樱桃》的剧情,表现的是一对乡村青年恋人,相约去摘樱桃,一路上说笑调侃,倾诉情愫的过程。唱词为男女分段对唱。

阳(那)婆婆【注16】(那)上来丈二(呀那)高,风(那)尘尘【注17】不动(哎嘿嘿嘿)天(呀么那天)气好。(哎哟)叫(了)声妹妹跟哥哥打(那)樱桃。
要吃(那个)樱桃(哎嘿嘿嘿)把树(呀那)栽,要交(那)朋友(哎嘿嘿嘿)慢慢(儿)来。(哎哟)还(那)得哥哥你多(那)忍耐。
黑格顶顶(那)头发(哎嘿嘿嘿)白格(那)生生的牙,巧嘴嘴说下一些(那)知心(呀那)话。(哎哟)白格生生白脸脸你叫哥哥咋!
山丹丹(那个)开花六瓣瓣(那个)红,哥哥(那)人好(那个)又年轻,(哎哟)身(那)强力壮好(那)后生(哎嘿)。

20.五哥放羊(二人台)

  二人台《五哥放羊》来源于同名民歌,这首民歌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的陕北、山西、内蒙、河北、甘肃、宁夏等地,表现一位姑娘对放羊长工"五哥"的爱恋。采用"十二月体",从正月唱到十二月,共十二段。这首二人台唱段,在正式演出中采用男女二人逐句轮流对唱的形式。

正月(儿)里(哎)正月(儿哎嘿嘿)正,正(那)月(儿那)十五(哎嘿嘿嘿)挂(呀嘛挂)红灯。
红灯(那个)挂在(哎嘿嘿嘿)大(呀那大)门外,单(那)等(那个)五(呀哎嘿嘿嘿)哥哥(哥哥哥哥)多会儿(那)来上工。
二月(儿)里(哎)刮春(哎嘿嘿)风,三(那)妹妹爱扎一个红(呀嘛红)头绳。
红头(那个)绳(来哎嘿嘿嘿),绿(呀嘛绿)扎根,单问一声(那)五(呀哎嘿嘿嘿)哥哥(哥哥哥哥)亲(呀个)不把妹妹亲?
(哎哟那个哎哟哎嘿嘿嘿哎嘿嘿嘿哟),单问一声(那)五(呀哎嘿嘿嘿)哥哥(哥哥哥哥)亲(呀个)不把妹妹亲?
五月(儿)里(哎)五端(哎嘿嘿)阳,江(那)米(那个)粽子(儿哎嘿嘿嘿)包(呀嘛包)砂糖。
白糖(那个)黑糖(糖糖糖糖)都(那)撒上,还不如(那个)五(呀哎嘿嘿嘿)哥哥(哥哥哥哥)口水香。
(哎哟那个哎哟哎嘿嘿嘿哎嘿嘿嘿哎嘿哎嘿哟),还不如(那个)五(呀哎嘿嘿嘿)哥哥(哥哥哥哥)口(呀嘛口)水香。

21.连成拜年(二人台)

  又名《打连城》、《拜年》,从正月初一唱到十五元宵节,描述传统春节的生活习俗和节庆活动。由于其节奏轻快,唱词诙谐,热闹喜庆,一直是二人台表演的基本剧目。王向荣这里唱的只是首尾两段。

过(那)罢大(那)年头一(嘿嘿嘿)天,我请(那个)连成哥哥来我家拜上一回年。
一进(那)门(儿)把腰弯,左手(那)拉来(那)右手搀,(来是咿呀咳),咱兄妹二人拜的一个什么年!(来是咿呀咳)。
正(那)月十(那)五闹花灯,我和我(那个)连成哥哥去观灯。
西瓜灯(哎)红腾腾,白菜灯(哎)绿(个)茵茵,韭菜灯(嘿嘿嘿)宽(个)整整,(那)芫荽灯碎(个)纷纷,茄子灯紫阴阴,(那)七扭八弯(那)黄瓜灯,龙(儿)灯满身鳞,凤(儿)灯花生生,老虎灯(啊)实威风(啊),摇头摆尾狮子灯(啊),三打金弹炮打灯(来是咿呀咳),还有那(倏噜噜噜)起火带炮(乒乓乒乓)两盏灯(哟来是咿呀咳)。

22.回娘家(社火小调)

  这首和下面的《一年四季扳水船》,都属于陕北秧歌里的"水船调"。陕北春节闹秧歌,不但有传统的秧歌队,还有"耍水船"等小场子表演。耍水船与其它地方的"跑旱船"、"采莲船"类似,船用木或竹蔑扎制,由划船艄公和坐船姑娘作歌舞表演,有时夹杂一丑角。演唱的水船调,都是四句一段,艄公领唱,众人在末句前的衬腔接唱并重复末句。水船调一般较为轻松诙谐,这首《回娘家》正充分显示了这一特色。

(说)太阳(呀么)下来不高(哟)高(嘛哟呵),照见了娘家(那)圪垛(呀哈)峁【注18】
圪垛(那)峁上(那就)灰毛驴驴跑,(哎)听说我(那)娘家(么)请来(哟呵)下(哟呵嘿)。
谁给我(那)拉驴抱娃(哟)娃(嘛哟呵),谁把我送在(嘛)娘家(哟呵)下。
谁给我拉个驴(就)抱了娃(就)娃,(哎)谁把我送在(嘛)娘家(哟呵)下(哟呵嘿)。
(哎格呀儿咿儿哟),(哎)谁把我送在(嘛)娘家(哟呵)下(哟呵嘿)。

23.一年四季扳水船(社火小调)

  这首"水船调"的歌词由王向荣在民间原词的基础上编创,表现的是过去船工的艰苦生活。与上面的《回娘家》相比,虽然都是水船调,但由于内容的不同,演唱风格也由轻松俏丽变为悠长深沉。

提起我家(哎)家有名,黄河(那)畔上(这)碛塄村【注19】
祖祖(那)辈辈受贫穷,我扳船(那)摆渡过上(那)光景。
说我难我真也难,(哎)一年(那)四季(呀)扳水船。
头顶上烈日我脚踏上板,(哎)风里(那)雨里在浪里头钻。
(哎嘿嘿嘿嘿嘿嘿呀),风里(那)雨里在浪里头钻。
划船(那)苦,摆渡难,脚踏(那)阴阳(这)两世界。
刮风(那)下雨(这)浪滔天,(哎)一船人浮在(这)大浪尖。
(哎嘿嘿嘿嘿嘿嘿呀),一船人浮在(这)大浪尖。

24.一朵莲花就地开(酒曲[猜拳曲])

  这首酒曲,前两段是例行的应酬唱和,语言风趣诙谐,最后转入猜拳行令。

一朵莲花(那)就地开,主人请我是喝酒来。
十间满间炕【注20】(呀嘿),安在哪里哪里坐(嘛,来是咿呀咳,咿子儿哟)。
前室点灯(那)后室明,照见主人家的大(那)酒瓶。
大号烧酒不给喝(呀),小烧喝得拐骨疼(呀嘛,来是咿呀咳,咿子儿约)。
太阳上来(那)一点红,照见主人家的喜(那)酒瓶。
因为划拳咱交了一番情(是)二人相好(嘛,交了一番情),(那)四喜来财(嘛,交了一番情),(那)魁首五朵(嘛,交了一番情),(那)六六大顺(嘛,交了一番情),八仙庆寿(嘛,交了一番情),满十到(呀么,交了一番情)。

25.一条扁担软溜溜(酒曲[猜拳曲])

  猜拳曲是饮酒时猜拳行令的前奏和引子,一般都很短小。这首酒曲在陕北地区流传较广。

一条扁担(那)软溜溜,担上黄米我下苏州(呀嘛呼嘿)。
苏州爱我的软黄米,我爱苏州(那)大闺女(呀嘛嗬嘿)。
二人相好(嘛呼儿嘿),四喜来财(嘛呼儿嘿),六六大顺(嘛呼儿嘿),八仙庆寿(嘛呼儿嘿)。

26.我劝先生少饮酒(酒曲)

  酒曲中,多是劝人豪饮,不醉不尽兴。像这首劝人少饮酒,指出饮酒害处的酒曲,实为少见。

烧酒(那)本是(呀哈嘿嘿)五谷水(嘛咿呀嘿),
先软(那)胳膊(哈嘿嘿)后软腿(嘿呀呜嘿)。
(哎)酒坏君子水坏路,神仙出不了酒的【注21】
我劝(那)先生(哎嘿嘿嘿)少饮酒。

27.我请主人家多担待(酒曲[敬酒曲])

  酒曲有固定的曲调,也常受时尚的影响,借用其它流行小调如秧歌调等,填上酒曲歌词来演唱。这首曲调就是借用的蒙汉调《四曲调》,在陕北当地唱来显得新鲜别致。

二茬茬韭菜(那)整(那)把把,好不容易咱们遇到(那)一(那)搭搭。
这杯杯烧(那)酒(呀)你接下,接下这烧(那)酒咱好(呀好)啦话。
一杯杯烧酒(那)几碟碟(那个)菜,感谢咱主人家的好招待。
我唱的(那)不(那)好嗓子(那)赖,我请(那)主人家您多(那)担待。